”十四五“规划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时间节点,正值第二个百年开启,中国教育即将进入“基础现代化”迈入“整体实现现代化”新阶段。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国际教育竞争日趋激烈,进一步增加了“十四五”教育规划的复杂性、挑战性和必要性。
教育如何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如何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如何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这都是“十四五”教育规划必须思考并很好回答的战略性问题。
为更有质量、更加高效地做好“十四五”教育规划,我们提出更需要关注的六个方面建议。
一、更加关注制度建设
综合实力、质量水平、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国家教育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涵。 一是在法律制度方面,将研究制定《学前教育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终身学习促进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教师法》。 二、更加关注治理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围绕着中国教育整体现代化和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优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十四五”教育规划将更加关注治理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 三、更加关注优质均衡 更加关注优质均衡是“十四五”教育规划的战略重点。 以课程改革和标准建设为重点,构建中国特色义务教育发展质量体系; 以生均经费和教师工资为重点,形成优质公平的资源配置方式; 以高考改革和育人模式为重点,着力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整体质量; 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紧密结合,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 总结、提升、凝练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经验,提升基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四、更加关注家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知识传授、情感交流和文化影响活动,原生性、时代性、发展性和终身性可称为现代家庭教育的四大特点。 五、更加关注教师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实现教育发展模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建立了拥有1700多万专任教师、世界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教育人才保障。 六、更加关注人工智能 技术改变现状,创造未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能整体改变着21世界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法律制度、标准制度、管理制度、运行制度和保障制度。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体现出具有先进性、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制度优势。在未来“十四五”期间将更加关注制度建设。
二是在标准制度方面,将以教育质量标准制度为核心,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质量标准;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和体质健康标准;完善职业教育高技能培养、高等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三是在资源配置方面,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各级各类教育特点,以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为重点,健全完善办学条件、生均经费、教师配备标准,着力缩小区域教育水平差距,基本形成比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标准体系。
四是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管理制度,公共政策、资源投入和保障机制重心下移,更加聚焦学校建设、教师成长、课堂质量和学生发展。
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中国教育正在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向社会参与多元治理模式转变。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教育决策制度,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成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议题。
这就需要把握全球教育和中国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有所作为,顺势而为,提供中国教育治理水平和国际教育参与能力;
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中观和微观治理体系,完善国家、地方与学校教育治理体系;
这就需要持续改变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公共教育服务能力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
这就需要建成畅通有序的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渠道和网络,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依法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整体推进、全面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
研究预测,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将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将达到95%以上,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90%;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比例达到85%,2022年所有县(市、区)全面实现基本均衡发展,优质均衡发展比例达到20%。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正在发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发展模式转变。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整体部署。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转变是一次基础教育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在优质均衡方面,“十四五”教育规划将聚焦以下五个重点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十四五”教育规划,要重新审视思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追求、体系要素,紧密结合教育整体改革和推进策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面向21世纪家庭教育发展需求的、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新模式。
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的讲话精神,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整体规划,设计构建适应新时代家庭教育要求的组织体系、决策机制和协同机制;
要重点研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目标、构建主体、构建方式、构建策略,进一步研究“覆盖城乡”的内涵、标准、手段和策略,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家庭教育经费列支制度;
要正确区分家庭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加大政府公共教育资源对于居家学习、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支持;
可以按照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通过政府、市场、第三方等不同供给主体,提供丰富、多元、标准和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十四五”期间,要坚持稳定规模、注重质量、提升素质、合理配置的原则,进一步补足学前教育教师规模与数量短板,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提升职业教育教师育人能力,提升高等教育教师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能力。
建立适应教育发展模式转变,适应教育整体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理念、新体制和新机制,建立投入于教师就是投资教育质量、谁投资于教师,谁就在投资于教育质量的新观念,以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为突破口,真正形成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体制机制;积极鼓励各地建立“阶梯式”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有尊严、有自信、有幸福感地教书和生活。
建立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实现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合理、高效、均衡。探索建立城乡教育改革和教师一体化发展实验区。推广北京等地区的先进经验,将到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支教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建立城乡教师网上教研备课制度,完善城乡教师“一对一”互学制度,形成城乡教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良性机制。
“十四五”期间,要更加充分地发挥技术对于教育的革命性作用,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应对疫情常态化新挑战,打造教育信息技术升级版,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旋转门”,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居家学习样态,以新责任重构育人机制,以新技术完善育人体系,以新资源支撑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对接教育整体现代化目标要求,主动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习变革深度融合的趋势,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学数字化、评估数字化,“十四五”期间基本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全覆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探索未来学校的新样态、新模式和新机制。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区”,推进新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模式变革和教育生态重构。加快建设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学校文化建设。